“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防沉迷不能只靠一个青少年模式
2021-05-28 10:53:35 来源:广州日报
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施行。不少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正加快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然而记者发现,部分网络平台尤其是头部网络平台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仍存在较大漏洞,比如进入“视频号”分区没有“青少年模式”的自动弹窗提示,内容过滤上主要依赖家长监管,导致“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等。
为应对互联网用户低龄化的趋势,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网络,在国家网信办牵头下,多家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以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
在不知不觉中,“青少年模式”已走过3个年头.截至去年,已有53家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该模式。按理说,经过三年的打磨,“青少年模式”应该成效明显。然而事实上,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仍十分普遍,青少年模式收效甚微,与其设立的初衷相去甚远。
青少年模式沦为形式,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肉眼可见的技术漏洞。尽管不少App已设置了自动弹窗提醒,但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未成年人难以自觉选择。即便在父母的监督下,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一次卸载重装就能回到原点。
既然技术存在明显漏洞,互联网企业为何不及时查漏补缺?其实,只要企业愿意,堵住上述漏洞,难度并不大。但关键是愿不愿意。据数据调查,我国19岁以下网民有近1.72亿人。在互联网企业看来,这1亿多未成年人网民,更是代表着亿万级的市场与流量,而且未成年人终会有成年的一日,在脱离“青少年模式”这一束缚后,他们就是重要的黏性用户。在流量吸引、盈利驱动和竞争压力下,仅靠外部压力,难以让部分企业产生持续优化完善青少年模式的内在动力,有的甚至默许漏洞存在,其中利害关系,不言而喻。
诚然,网络平台在防范青少年沉迷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头部企业更应以身示范,带头落实社会责任。但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平台企业,显然不合情理,也不现实。家长应承担起监护责任,对孩子多一些关心与交流,积极引导他们,更应以身作则,少玩手机。眼下,很多孩子之所以沉迷网络,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是“低头族”,这些父母应该好好反思。归根结底,防沉迷不能只靠一个青少年模式。(陈文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