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收获更多蓝天?专家:控制污染源 加大力度降低排放
2021-01-09 13:57: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北京市工业、生活活动大幅下降,但还是出现了重污染天气。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在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根本在于污染排放大于环境容量,虽然受疫情影响污染排放降低不少,但还没有与气象条件脱敏。
刘保献指出,疫情提供了很重要的一个场景来分析这些污染来源的情况。在疫情初期,2020年2月11日到13日有一次重污染过程。
“大家有疑问,为什么车停了,生产活动水平下降,还有污染。其实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他表示,虽然当时各个方面污染物排放有所降低,但总体来讲,城市降得多,农村降得少;2月份是采暖季,有大量供暖需求;轻工业停得多,重工业停得少,比如钢铁、玻璃、焦炭这部分重工业基本上没有停。
他表示,整个京津冀区域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比较大。遇到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还是会发生重污染过程。比如,北京秋冬季容易发生低气压、逆温、高湿等气象条件,加上这段时间是采暖季,污染物排放相应增加,更需要下大力气尽量消减污染总量。
他提到:2020年2月,北京发生了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边界层,相当于大气污染物垂直扩散的空间,几天之内从1500米下降到300米左右,污染物本来在1500米空间扩散,现在只能在300米空间内扩散,污染物浓度提升了好几倍。再有,那几天里,气温比较反常,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反而升高将近10度的反常现象,形成“逆温”,“就像盖了床被子”,污染物扩散更加不利。此外,北京区域处于气流的辐合中心,整个区域的污染都汇集于此,“其实不光是北京,这个污染团走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都会有污染。”
怎么才能收获更多蓝天?刘保献强调,更长时间来看,根本在于长期的污染减排,污染越来越少,受气象波动的影响会越来越低,“没办法控制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只能控制污染源,加大力度降低排放”,“需要大家未来持续不断地努力”。
谈到2021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情况,刘保献表示,应该说今年1月上半月不错,下半月将稍转差。2021年2月至3月,随着气温升高,冷空气活动降低,整体扩散条件会相对变差一些。
“当然,这种长时间的预测,还有一定不确定性,我们会跟进临近预测,发布相关信息。”刘保献认为,只有把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大气污染治理才能更加高效,治理历程才能进一步缩短。(陈杭 杜燕)
相关阅读